国网(GW)计划-----中国‘星链’的腾飞之路
一箭多星技术成熟
在商业航天领域,成本一直最为研发者看重。每次发射所耗费的火箭和燃料成本都是固定的,因此每次发射如果能携带更多卫星,就能摊薄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,这对市场化的商业公司而言至关重要。
目前美国“星链”一次发射能携带约60多颗卫星。我国2021年4月27日首次通过长征六号遥五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实现“一箭九星” 的“共享火箭”商业发射;2022年2月27日,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再次历史性地完成“一箭22星”的成功发射;2022年3月5日银河航天的“一箭七星”批产卫星发射入轨。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“一箭多星”的技术已经成熟,未来将常态化,将进一步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。
火箭回收技术突飞猛进
SpaceX发射所用的“猎鹰”火箭都是能够进行回收,这也让SpaceX的技术能够支撑所需卫星数量庞大的星链计划,并使SpaceX成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最领先的公司。我国在先后二次火箭成功回收尝试后,火箭回收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批量生产凸显价值
卫星星座当下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势所趋。低轨卫星因组网数量多,随着一箭多星技术的日益成熟,卫星批产将是直接解决星座卫星制造需求与产能冲突的最佳方案。同时卫星在轨道工作时不可维修且卫星发射的成本高昂等特点,对卫星的可靠性要求更高。因此要求卫星单机产品和整星在研制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、与可靠性考核相关的测试和试验,在地面模拟空间环境的试验往往周期较长、成本较高。因此,我国之前主要以单颗卫星为主,批产经验较少,而摸索成本很高,这也是过去卫星几乎没有批产的原因。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工业制造能力的增强,航天产业也在和制造业加速进行融合。银河航天的此次批产卫星,正是采用与国内先进工业供应链企业合作的结果。此外,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,银河航天引入了柔性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先进技术,逐步形成了一个面向中小型卫星的低成本批产解决方案。
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赵亚飞表示:此次研制的小批量低轨宽带卫星,实现了卫星制造从“少量定制模式”向“批产制造模式”的转变,使得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、批量化生产的优势进一步凸显,商业卫星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。
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则认为:中国首次实现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量生产并发射成功,迈出了构建中国主导的卫星互联网体系的关键一步,凸显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、技术突破、产品和生产应用已经走在国际前沿,并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力。
随着卫星批产,市场需求也将倒逼航天产业和制造业加速融合。此外,卫星批产还将带动火箭制造、火箭发射、5G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。